我想跟你好好說話
『早知道我們可以這樣溝通,我們根本不會開戰』
是不是我們生活中都發生過一些類似的情況
明明沒想清楚,就立即反對別人說的話?
明明想要關心別人,卻反而起了爭執?
總是用『你為甚麼不…』『你不可以…』?
總是覺得『你怎麼可以這樣想?』『你每次都…』『你總是…』
而這些真的是好的溝通方式嗎?
我們念過書,上過學,也修過很多不一樣的課程,但就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好好說話?人與人相除了肢體語言以外,重要的就是說話了,好的溝通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,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、誤解以及冷戰,也能帶來美好的家庭或工作生活。而這本說就明確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,即便如次,我想沒有人可以一蹴可及,所有改變都需要反覆的練習。
非暴力溝通
『你這樣想不對!怎麼可以這樣想?』
當我們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,即便是出自好意,對方也會覺得不被認同而反擊,或是覺得自比被修理。或是我們用命令式的口氣對孩子說話,雖然這種由上而下的溝通(階級感)最有效率,但未來衍生出來的問題恐怕更難解決。像是對方跟我們說一件很生氣或是很難過的是,而我們只是一昧的告訴他不要這樣想、應該要怎麼想…,像這樣的溝通模式在日常中隨處可見,甚至反反覆覆發生在我們的每一天,但這樣的溝通方式,其實充滿了『暴力』。要知道我們丟出一顆炸彈給對方,對方也會丟一顆炸彈回來。『給出去的一定會回來』
誠心推薦大家這一本書,一起學習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,來試著執行一個良好的溝通.
觀察
溝通的第一步,是觀察,
不帶有任何評論和評價,把自己的感受或看到的事實發生經過如實描述一遍,像攝影機般的陳述出來。例如:
我們說『你幹嘛一直滑手機?』,收到的回覆肯定是『我哪有一直滑?』
但我們真的想要知道他幹嘛滑手機嗎?
還是想要他陪我們看一部電或是聽我們說說話?
加上我們使用『一直』這一種誇大不實的詞彙,收到的答覆往往都是針對這個詞彙而反駁,反而模糊了焦點,也會帶來一種批評的感覺。最後自己的需求不但沒有被解決,還帶來爭吵。『你每次…』『你老是…』『你經常…』『你很少…』
讓我們用非暴力溝通的觀察方法來陳述這件事看看,這樣是不是有好一點呢?
『你從吃完飯之後都在滑手機,但我想要你陪我看一部電影』
當我們專注在觀察上的時候,比較不會把注意力放在情緒上
要記得,有一些用語說的人覺得沒有甚麼,但聽在另一個人耳裡卻是不同的感受,而說的人還覺得自己沒有說甚麼,對方幹嘛發脾氣,一來一往就又起了爭執。千萬不要用任何情緒性的字眼加油添醋。
然而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知道溝通的方式,就像現在正在學習的我們一樣,一旦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,觀察到自己有負面的情緒,就愈要讓自己冷靜,可以停止說話,甚至把自己的需求跟對方說『我需要冷靜一下』。
在觀察中,最重要的就是忠實的陳述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事實。
感受
在聆聽別人的感受的時候,我們都會讓對方覺得『我想要了解你』,但很容易在一邊聽的同時,卻一邊糾正別人的感受:
『我今天被開了一張罰單,覺得心情很不好,我才停一下下而耶!』
『沒辦法,誰叫你要違規,警察的工作就是這樣,違規不取締也會被投訴阿』
這樣激怒對方的對話,在生活中也很常見,但我們要知道,感受沒有甚麼對錯之分,也沒有好與壞,只要我們耐心仔細的把他聽完不插嘴,結果就會不一樣了。說出感受的人並沒有想要得到糾正,只是需要一個人聆聽。我們只要花點時間聽,或是重複對方說過的話,讓他知道我們聽到了,就是最棒的回應。
對孩子更是如此,要耐心聽完孩子的感受,不打斷也不理及糾正他的『感受』,不要急於去改變孩子的想法,而是要去關心和鼓勵孩子,並保持好奇,讓它們覺得跟父母甚麼話都可以說,覺得父母是自己真實感情上的依賴,這樣在未來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,孩子都會跟我們坦誠相見。
說出自己的感受時,要記得,是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,而不是對於別人行為或語言的評價,常常我們想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時,會用『我感覺妳在生氣』、『我覺得他這樣做不好』、『我覺得妳根本不關心我』,只要發現是用『我覺得妳…』都不是在陳述自己的感受,而是在說我們認為別人的感覺,我們怎麼可能知道別人的感受?這樣不但沒辦法表最真實的感受,還可能讓對方感覺被指責而發生爭執。『我感覺妳在生氣』和『我有點緊張,我說這樣的話,是不是會讓妳生氣?』
『妳幾點才會回家?』變成『我喜歡和妳一起睡覺,如果我知道妳幾點回來,』
『妳怎麼又在咳嗽?』變成『我很在乎妳的健康,如果有需要,可以去看醫生』
如實說出自己的感受,才不會把關心變成關刀,雖然坦承自己的感覺很像在示弱,但如果誰也不想先開口,久而久之關係就會變得冷漠。說出自己感受的時候,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,不要拐彎抹角,慾言又止,不要覺得對方一定知道你在想甚麼。『妳覺得我沒有生氣嗎?』『妳覺得呢?』『妳怎麼會不知道?』
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過意不去,就誤認為對方在指責我們,但對方根本沒有那個意思。例如我們在剛掃完地的時候,對方不經意的說『這裡還有一點髒耶』,我們可能會感受對方在指責我們沒有掃乾淨,但其實他是真實的表達他覺得這裡有一點髒而已。
不批評別人的感受,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
需要
發現了嗎,上面說的感受,背後隱藏的都是我們的需求,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而採取的策略,唯有真實的表來感受,才能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:
『妳怎麼又在咳嗽?』變成『我很在乎妳的健康,如果有需要,可以去看醫生』,表達了我在乎妳的需求,或是安全感的需求,或是:
『妳可以不要在一直滑手機了嗎』變成『我想要妳多陪陪我,可以放下手機陪我看電視嗎?』表達了陪伴的需求。
切記,錯誤的表達方式可能帶來錯誤的效果,例如:
『妳為甚麼不陪我去吃牛排』聽起來就像是在指責,但其實我們的需求是『妳陪我』,所以用比較好的方式說『我喜歡和妳一起吃飯,今天晚上去吃牛排好嗎?』,這樣即便對方不想要吃牛排,也會知道我的需求是想要『妳陪我』。
『妳為甚麼不…』的口氣,不論用在哪裡,聽起都像是在指責。
而且,要盡可能用直接明白的方式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,告訴別人妳不要甚麼,不表示他知道妳要甚麼,例如大熱天對方帶妳去公園散步,但其實妳想要吹冷氣,心裡覺得自己委屈的妳只說我不想要去公園,覺得對方應該為猜的透自己的心思,結果他帶妳去動物園,反而讓妳臭臉,對方百思不解的問妳怎麼了,又迂迴不答地說:
『沒是啦』『就很熱啊!』
說出自己感受的時候,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,不要拐彎抹角,慾言又止.
妳可能會說『這裡和公園哪裡不一樣?還是很熱啊,你這樣還不知道我是因為不想在戶外嗎?你還帶我來這裡!』我們常常把自己的憤怒怪罪在對方的行為上,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.
『妳又沒有說妳不要來動物園,妳是說不要去公園耶!』人只要一受到指責,自尊心就會啟動防禦,接著就開始吵架了,其實只要一開始我們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,一切就沒事了。
『我覺得今天很熱,我想要去有冷氣的地方』
請求
要如何請求對方來滿足我們的需要?書中提到一個請求的大前提,就是請求不是單方面的,也不是硬要強迫別人接受的,真正的請求必須是對方也可以理解,並且心甘情願的接受。就算對方拒絕也會試圖去了解原因,不會讓雙方的連結中斷.
一定要理解,請求不是要求,對方可以說不,我們也不能刻意施壓,要對方知道說不的時候,也是可以獲得諒解的。請求不是命令也不是要求,而且包含三個要件:
1. 明確
2. 正向
3. 具體
『我覺得今天很熱,我想要去有冷氣的博物館,這樣我們可以開開心心待一整天』
說出請求時要傾聽對方的疑問或想法,允許對方說不,才有辦法開始交流,否則就變成命令或控制了,當一個人說不的時候,可能不是要馬上拒絕妳,而是心理上似乎想給自己一些退一步的空間,表示不想要馬上做出甚麼承諾或決定,所以千萬不要求追不捨的,心急的要求對方完成自己的請求,最終可能帶來反效果。
人只要感覺到我們在強迫他,他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,明明對方本來就計畫要買生日禮物給妳,妳向他請求的時候對方可能卻會說沒有準備的詞彙來反駁,對方會因為自己並沒有這麼好說話而感到優越,卻也容易埋下導火線,所以千萬不要讓對方感覺到我們在強迫他,盡量用一個討論的方式來表來自己的需求。
對於父母而言,如果孩子不聽話,就對他發脾氣或給他臉色看,那就是命令,或是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施壓,讓他們感覺到愧疚,那也是命令的一種,這種壓迫式的溝通方式,難免會造成孩子心生不滿卻不敢表達,埋下日後的麻煩。
溝通這門課看起來不是那麼簡單,但看完這本書妳一定可以更明白甚麼是好的說話方式,並且透過慢慢的練習,改善與人相處的摩擦,滿足自己和別人真實的需求。
留言列表